每当有假期,我都会来杭州逛一逛。我对这座城市的印象是从西湖边的人行步道、虎跑路上的绝妙风景,以及茶山龙井村的大片茶田开始延展的。不管是晴天还是在雨中,慢悠悠地走在虎跑梦泉的步道上,耳畔清脆的鸟鸣声总能把我带到梦里——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梦。
梦回
算起来从大学毕业已有两年多,可我偶尔还是会从早上设定的闹铃声中惊醒:在脑海里迅速回忆上午第一节到底有没有课,是在哪个教学楼的第几教室,想搞清楚现在是不是已经迟到了…… 挣扎一会后,才突然意识到,原来已经离开大学生活这么久了。生活带给我的惯性,让我很难忘记一种曾经持续四年的生活方式,它就像生日当天来自各种注册过的产品的生日祝福短信,在自己都差点要忘掉它的时候,偶尔提醒着它还在。
可是于我而言,这活力四射、充满着努力与挑战的大学时光并没有这么容易被忘掉。我现在仍记得起第一天拿着录取通知书到学校报到注册的情景,也没忘记把行李都打包好放进编织袋里,开车从学校最后一天回家的不舍情景。每次想起来的时候,我总会问自己:这段时光给你带来了什么?有什么遗憾没有做好的地方?要是回去重来一次,我会做得比这次更好,还是更烂?同学们现在都过着怎么样的生活?种种问题,有时候我能给自己一个答案,但有时候却不能。
跟同学聊起天,才发现其实毕业以后,大家都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有的同学选择继续读书,希望在校园生活中多待几年,再待几年。有的同学在有食堂的单位上班,下班之后玩玩游戏,踢踢球,看看书。还有的同学开始奔波于各地,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为明天整理手上的材料。他们之中的有些人已经把“证”给领了,另外一些人想着做些自己的“小项目”,还有一些人,比如我,发现今年“稍有不慎”,体重就增加了。
意识到这种“多样性”让我始料未及,试图去理解每个人对不同事情的不同选择也充满挑战。从按照自己的直觉思考问题到“Open your mind”的转变,就像去试图接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不会朝着自己想象的方式那样发展一样需要努力。当我在马路上遇到一个不打转向灯就变道的司机的时候,有时我会大发脾气,有时忍一忍就过去了,但到底什么样的选择才是“正确”的,没有人会告诉我答案。有的时候还是凭直觉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就比如这一年在家门口的人行横道拿着手机向交通管理局举报了无数不礼让斑马线的司机一样,一样没有任何特别的理由。
热爱
另一种对于多样性的思考是从开始关注每个人每天都“干了些什么”开始的。每个人的一天都从醒来开始,做点自己的事情,吃饭,做点事情,吃饭,然后再做点事情,最后进入甜美的梦乡。唯二能体现出区别的地方,在于我们每天吃些什么,以及我们都在做些什么——有点像之前玩过的《模拟人生》(The Sims)系列游戏——我们能选择自己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或许吧),能选择今天想去哪里,干些什么,花多长时间,还能选择今天要不要做一个好人,或者什么都不做。我开始留意大家每天都在干些什么,并试图理解每个人这样做的理由。
从我的视角来看,大多数人的每一天都如纪录片般真实又生活。在这些零零总总的日常中,总有一些点能够让关注到它的人乐在其中。然而真正的激情所在,则在于我们做的来自 n+1 的事情。n+1,意味着探索自己能力圈以外的东西。比如学习一门乐器(吉他或者鼓)、做一道之前没做过的菜,再或者,在一个新的环境去尝试生活。这种像新生儿受到外界环境刺激快速习得语言能力一般的体验,激发着来自每个人基因里的,最原始的愉快体验。
不知不觉中,我已经二十四岁了。正如濮树老师在《别,千万别》一首中唱的那样,随着生活中的琐事增多,你惊恐地发现,不是所有想做的事情都有足够的资源来把它完成。就像这篇年终总结被一拖再拖,直到农历最后一天才写完一样,每天能够做的事情也从“全选题”变成了“五选三”,变成了像游戏中“点技能点”一样地分配时间、分配资源。做很多选择之前就会开始犹豫,担心自己辛苦规划完、花上时间做完一些事情之后,事情的结果却不如自己所愿,最终白白浪费时间。
但还好,回顾二零二一年一整年,还是做了许多蛮有价值的事情的:坚持写了一年博客、重新把吉他学了起来(虽然没有学几首歌曲)、在一个充满激情的团队里和大家共事,以及从零开始做了许多有意思的项目、做了一两次技术分享……等等。当然也有遗憾,比如比起二零二零年,今年并没有花上太多时间去学习新东西,原本计划的科学素养提升计划也没有落实起来。在忙碌的情况下,把先前拟定的计划坚持下来就已经做得不错了。
待办列表里的事情越多,做每件事情的时候就要越认真。年初的时候,我的发小曾经说过一段话,我把大意分享给大家:越是重要关键或者希望渺茫的事情,做的时候就越要努力,因为如果这些事情最终没有成功,因为你已经知道你拼尽了全力,最终就不会有遗憾,不会后悔“当初要是再努努力说不定就能成了”,因为全力拼搏后,你就会知道自己的天花板在哪里了,这样才能找准自己的定位。
二十年后更令你失望的,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你没做什么。所以解开帆脚索,远离安全的港湾,赶着旅途中的信风,去探索,去梦想,去发现。
——译自英文版本,作者不详